400多年前,徐霞客以“志在四方、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丈量山河,写下千古传奇,作为“游圣”故里,不畏艰难、执着探索的精神早已融入徐霞客镇的血脉。40多年前,“四千四万”的拼搏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风。我镇企业家们胸怀“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豪情,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筑牢乡镇企业根基。如今,在徐霞客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实践中,这些精神力量不断推动着我们前行,指引我们将产改工作融入全镇高质量发展大局,探索形成了“1+4+N”全域产改模式。
一、打造一个品牌,把牢产改“方向盘”
徐霞客镇创新打造“工·商”比翼再启“霞”征产改品牌,以正在建设的“徐霞客镇全域产改馆”为核心载体,构建“工会+商会”联动推进新模式。通过规划建设“政策咨询区”为企业提供政策精准解读,“劳模工匠风采墙”挖掘展现企业奋斗历程,“技能实训微基地”提升企业员工实操能力,“职工创新成果展区”更新呈现产改成效,“权益维护服务站”畅通企业维权通道,“安全宣教区”夯实企业安全根基6个功能区,积极打造集思想引领、服务共享、成果展示于一体的镇级产改品牌阵地,凝聚全镇企业产改共识,同心同向,合力推动产改工作。目前场馆建设稳步推进。
二、构建两大体系,夯实产改“硬支撑”
通过构建“一条链”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作保障。镇党委政府将产改纳入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改革难题;出台产业链产改实施细则、技能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形成“党政统筹、工会牵头、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的制度闭环,确保产改工作有章可循、落地见效。通过构建“一张网”组织体系,进一步推动工作全域覆盖。构建“1+4+N”组织网络,以镇产改馆这一中枢,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高端纺织、大快消四大主导产业链建立四个专项工作组,依托镇、村工会,将全镇重点、中小微N家企业全部纳入服务网络,实现政策传达、服务落地“零距离”。
三、建立三项机制,激发产改“新活力”
建立“金点子”创新激励机制,畅通职工创新建议渠道,通过持续开展“五小”创新活动,让一线智慧成为改革动力。建立“微梦想”服务直达机制,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通过“工会会员服务日”“心理关爱”等举措,把暖心服务送到职工身边。建立“手拉手”结对提升机制,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结对,通过共享先进工艺技术、培训资源、产业链联盟等,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四、实施四大工程,筑牢产改“主阵地”
实施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工程,联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海江高分子设立“工程师孵化站”,通过“双师型”培养与清华大学何金良教授团队合作开发聚丙烯半导电屏蔽材料研发项目。实施高端装备“权益共护”工程,全镇高端装备企业构建推行“四维联动”工资协商机制和“五维一体”劳动保护工作法,依托镇劳动关系联合调解中心老陆工作室,累计化解劳动争议100多起,涉及资金90多万;“霞客安途”安全指导站开展安全培训20场次。实施高端纺织“创新激励”工程,设立“匠心织梦”基金,开展“五小”创新活动,搭建工匠工作室联盟,累计产生创新成果252项,为产业链激活创新发展引擎。实施大快消“职享生活”工程,江苏雪豹日化投入285万元改善食宿文体条件,建成职工公寓108套、文体活动中心2个;打造“工会会员服务日”,开展婚恋交友等服务12场次。
五、实现五大成效,扩大产改“乘法效应”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扎实推进,我镇产改工作呈现出“多点突破、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初步实现了五大阶段性成效。一是思想引领更有力,产业工人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二是技能素质更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三是权益保障更扎实,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四是服务覆盖更广泛,职工幸福感持续提升;五是发展动能更强劲,为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虽然徐霞客镇推进产改工作有力有序,但产改之路依旧任重道远,下一步,徐霞客镇将深化“工·商”比翼再启“霞”征品牌建设,加快产改综合馆的建成投用,进一步完善“1+4+N”服务网络,向潜力产业延伸改革触角,探索打造“智慧产改”平台,数字赋能工作举措,挖掘产业链亮点,形成可复制的“霞客经验”,为江阴高质量发展贡献徐霞客镇的工会力量!
|